历史文化

地理标志 大名小磨香油

时间:2017-03-14      来源:国家地理标志网

大名府小磨香油是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著名食品,中华老字号,源于清代光绪四年(1878年)开始出现,第一家是南关回民杨殿魁所开,他由作勤行生意改为磨香油。

如今大名小磨香油全国闻名,飘香华夏。河北省大名县已成为全国名气最大,销售量最多的小磨香油加工地,年产香油占全国香油总量的1/4,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小磨香油之乡。

香油起源

一是据1994年版大名县志民族志中记载:

大名小磨香油生产在清代光绪四年(1878年)开始在大名县城出现,第一家作坊的主人是南关回民杨殿魁,他由作勤行生意改为磨香油。当时他从山东东昌府请来一位磨油师傅,合伙在大名城内西街(与羊市街口相对处)开设了香油坊。此人极善经营生意,除每天走街串户零售香油外,他还天天往饭铺、包子铺赊销送油,给各铺立下账册子,定期算账。这样一来,小磨香油在大名逐步普及开来。尤其是回民,大多是用香油调味。售油量由少到多,每天可售出六斗芝麻的香油(每斗芝麻二十四斤)。杨殿魁家靠经营小磨香油赚了钱,磨油技师干了三年要辞业回家。走时,杨殿魁带着礼物盘费一路送行。磨油技师受了感动,至半路途中,技师将磨油秘诀告诉了他,只有两句话,即:馏到的芝麻,搅到的油,就是炒芝麻后要用木掀扬凉,芝麻越凉越香;搅油时要搅熟,越熟出油越多。杨殿魁回来后,掌握了技术,就独立经营小磨香油坊,越干越发财。此技艺流传至今。杨家第五代传承人杨东江,20033月在大名县城东香油城开办了大名县大名府香油调味品有限公司,由单户小作坊式经营,走上了机械化、规模化、集团化经营之路。

继杨殿魁开办县城首家香油坊后,其西邻王家后来建起了西大街王家老香油坊,现已传承四代。笔者访问了70多岁的王家香油第三代传人王维新和其子第四代传人王增生,见证了其用传统石磨制取香油(俗称水代法)的全过程,众人皆称其家香油地道

大名小磨香油另一起源是在大名西北儒家寨:世代以磨香油为业的儒家寨东街村民张俭的先祖,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迁民过来时带来磨香油石磨,在儒家寨开办张家香油坊。张家当时制作的小磨香油香飘五里,人称五里香。明嘉靖年间经大名在朝为官的吏部侍郎吕本忠推荐,张家五里香小磨香油向皇上进过贡,深得嘉靖皇帝赞赏。嘉靖帝赏赐张家一块匾、一盘磨。匾早已无存,那盘磨二十年前被万堤区一个人高价买走。

儒家寨张家小磨香油的出名,带动了当地的小磨香油加工业发展,传说明朝时期在现泰山行宫庙前的堡子城南门外(儒家寨历史上曾称堡子城),曾建有八大家小磨香油坊,分别为张家、李家、甄家、陈家、田家、刘家、申家、赵家,此盛况一直延续到清代。

历史

当时他从东昌府请来一位磨油师傅。合伙在大名城内西街(与羊市街口相对)开设了一个小磨香油坊。此人善经营生意,除每天走街串户零售香油外,他还天天往板铺、包子铺赊销送油,给各铺立下账册子,定期算账。这样一来,小磨香油在大名逐步普及开来。尤其是回民,大多是用香油调味。售油量由少到多。每天可售出六斗芝麻的香油(每斗芝麻二十四斤)。

杨殿魁家靠经营小磨香油赚了钱,磨油技师干了三年要辞业回家。走时,杨殿魁带着礼物盘费一路送行。磨油技师受了感动,至半路途中,技师将磨油秘诀告诉了他,只有两句话,即馏到的芝麻,搅到的油,就是炒芝麻后要用木掀扬凉,芝麻越凉越香。搅油时要搅熟,越熟出油越多。杨殿魁回来后,掌握了技术,就独立经营小磨香油坊,越干越发财。直到民国十四年(1925年左右)时,才有其它磨油户出现,但售油量均远不及杨殿魁家。

史料记载

经查阅《大名县志》,有如下记载:相传儒家寨原是一座古城堡。明朝年间从山西洪洞迁民安居于此,因读书人较多,尊崇孔孟,故取名儒家寨堡。万历年间村中有张姓居官,认为字不雅,遂去掉字改名儒家寨。经询问当地群众,说在村东南(原乡修造站处)有明代张四大王墓,看来儒家寨明代的传说还是有一定根据的。

儒家寨小磨香油在清朝时期也有很多传说,流传最广的是田五顷卖芝麻的故事。

相传清代在儒家寨南门外泰山行宫庙附近,有八大家小磨香油坊。此泰山行宫庙名气很大,来这里拜神上香的香客来自四面八方,小磨香油一是作为敬神在庙里点香油长明灯长年消费,二是作为地方特产被带往全国各地,三是药行采购,以致八大家香油坊个个生意兴隆,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芝麻种植业。当时儒家寨南街有一田姓老汉,家有十顷地,每年种五顷芝麻,是供应香油坊原料的大户,人称田五顷。乾隆年间,一天有一山东客商带十几辆大车到儒家寨采购香油和芝麻,一位土里土气身背挎篓的老汉来到车前,看到车下有散落的芝麻就弯腰去捡,顺便询问芝麻的价格。车老板没把这位老汉看在眼里,故意把价格说得很高。老汉说按你的价钱我卖给一点,随领到他家。车老板到老汉家一看顿时傻了眼,芝麻装了十几大车才装去库房一个角。这个田五顷卖芝麻的故事至今在当地广为流传,年龄大和一些年龄小的人都知道。
  在清代儒家寨磨香油人员中,南街的李家尤为突出。传说乾隆年间李家香油的继承人李琏不仅香油磨的好,而且学识较深。为区别其他香油坊和提高知名度,李琏在乾隆45年(1780年)将本家的香油坊冠名为五鹿香香油坊。旧县志记载,五鹿是春秋时期位于大名境内的一座古城池名,以大名古城名称作油坊名号,意喻其香油属地为大名和历史悠久。